

相傳,清乾隆前期,長樂上洞江流域哺育了三個傳奇式人物:一是陽廈(俗稱洋尾下)鄭山,一是坑田邱子會,一是龍門高維新。他們三人聯(lián)合起來造反,密謀推翻清朝統(tǒng)治。雖然因事泄,未曾舉事便夭折了,但卻在長樂民間留下了一段頗具戲劇性情節(jié)的傳奇故事。
獻爐祝壽 拜將點兵
考《陽廈鄭氏族譜》略知,鄭山系長樂二都陽廈鄭氏始祖細公第十五世孫。曾祖與本,祖父時圭,父親逢祥,世代農耕,家境貧寒。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長兄名啟,次兄名竹,四弟名坦。小時未起名,父母及族人呼其“三三”。后來進私塾讀書,塾師見他眉目清秀,器宇軒昂,為其取名鄭山,取“男兒有志可移山”之意。
鄭山幼穎悟,健談吐,多巧思,頗惹人喜歡。雖只上過幾年私塾,卻識了不少字,喜歡讀《水滸》、《三國演義》、《七俠五義》之類歷史演義或公案小說,常常被書中情節(jié)迷住,總想當一個書中所描述的那樣叱咤風云的英雄。
到了十八九歲,由親戚引薦,到福州中亭街姓歐陽的長樂桃坑人開的“升余”當鋪里當學徒。有一天,當鋪里來了一個老婦人,手持一只銅鑄的雙耳香爐來典當。鄭山接過來一看,此爐造型古樸典雅、色澤深沉清潤,爐底有陰印陽文“大明宣德年造”款識,屬宣爐中的上品。鄭山愛不釋手,巴不得出一個好價錢當進來。掌柜先生接過銅爐端詳一下,出價“三兩銀子”。老婦人執(zhí)意非十五兩不可。雙方幾經討價還價,在鄭山的撮合下,終于以十兩銀子成交。掌柜雖然遷就了鄭山的主意,但心中甚為不滿,暗中把此事告訴老板。
店鋪里每逢月中十六日,依例都要舉行供奉財神爺趙公元帥的活動,供祀后,老板、掌柜、伙計、學徒等一起登席會餐,俗稱“做尾牙福”。當進宣爐的事情過后不久,店里又做“尾牙福”。酒過三巡,老板拿出宣爐放在鄭山面前,冷冷問道:“鄭山,你喜歡這銅爐嗎?”鄭山愣住,木訥地點點頭。老板又說:“你進店已三年多了,學藝期滿,諸事嫻熟,可以出師了。本號店小,營業(yè)有限,今后就不勞駕你了。這只宣爐,既蒙你珍愛,也算遇到了識主,就送給你留個紀念吧!”
鄭山離開升余當鋪后,到街上買了一些玉器、銅器、瓷瓶、鼻煙壺、宜興茶壺等,加上宣爐,做起了古玩買賣。他聽人說,福建總督喜歡收藏古玩,就天天到總督府附近設攤兜售,并見人就大肆宣揚這只宣爐如何珍貴、如何難得。人多的時候,更是添油加醋,說得天花亂墜。過了一段時間,總督聽到了有人賣珍貴宣爐的消息,就微服出府,到鄭山的攤位前觀看。
總督不僅是古玩收藏家,還是鑒賞宣爐行家。他見宣爐式樣仿周朝夔龍鼎,精巧無比,銅色亮麗,工藝精湛,確實是罕見的文物。他禁不住拿起宣爐細細端詳,連聲贊嘆,問價求買。鄭山卻擺手道:“不賣,不賣,攤上諸物都賣,唯有此爐不賣。”總督回府悶悶不樂,寢食不安。鄭山依然天天在此擺攤,炫耀宣爐。
過了不久,恰逢總督五十大壽,府上張燈結彩,車馬盈門,賓客送來了各式各樣壽禮。鄭山手捧一個精致的彩盒,隨著眾人大搖大擺地走進大廳,把彩盒放在總督手上。總督一看,彩盒上紅紙寫著:“義父總督大人千秋華誕,義子長樂鄭山拜賀。”心中一怔,“鄭山?這人到底是誰?”打開彩盒,赫然出現(xiàn)那只朝思暮想的宣爐,總督欣喜若狂。又見證山體態(tài)魁梧,一表人才,而且口齒伶俐,很是喜歡,于是順水推舟,收為螟蛉。
鄭山進府后十分殷勤,百般奉承,無所不至,常常撩得總督心花怒放。總督想,既為義子,豈可白丁,便把沿海幾個重鎮(zhèn)的兵權交他掌管。從此,他步步高升,終于當上了統(tǒng)兵將領。當上將領后,鄭山趾高氣揚,飛揚跋扈,不滿足于現(xiàn)有職位,總想找機會攫取更大的權力。
第二年清明節(jié),鄭山帶領大批人馬還鄉(xiāng)掃墓。前一天,自福州乘船回到洋尾下。次日天剛亮,就帶人步行到華原村進華原鄭氏宗祠,焚香謁祖。因為洋廈鄭氏是華原鄭氏的一個分支,所以華原宗祠就是洋下鄭氏的祖祠。稍事休息后,大隊人馬挑著祭禮,浩浩蕩蕩地向三溪邦上村后山祖墓進發(fā)。鄭山騎著高頭大馬,披紅掛彩,前呼后擁,十分威風。穿過三溪街道時,兩旁觀看的人群如潮,爭先恐后。人群中有人說道:“華原什么時候出了這么一個大官?真是小孔會出大螃蟹!”鄭山一聽,有人將自己比作大螃蟹,心中好生不快。待鄭山走近,潘屠夫手拿屠刀指著鄭山后背說:“你們還不知道他的底細吧,他原來是錢半錢半半、兩錢兩錢半的當鋪伙計。”此話意思是,他當鋪學徒出身,是一個斤斤計較的吝惜鬼。鄭山聽罷,火冒三丈,當即命士兵拖下打了四十軍棍。見此,圍觀人群一哄而散。事后,三溪民眾怨聲載道,流傳這樣一支童謠:“鄭山沒天理,開道打鄉(xiāng)里,還好跑得快,差點打半死。”
(待續(xù))
(作者 鄭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