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亚洲精品在线|金瓶梅女主角|55av在线观看|麻豆影视文化传媒软件|欧美午夜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1国产精品麻豆视频|亚洲av色综合|91制片厂李琼下载|9277仙踪林果冻传媒|国产91色在线,免费,精品久久久香蕉免费精品视频,全网吃瓜在线,i社3d漫画酒店猎杀小萝莉2

電腦版
您的位置: 長樂新聞網(wǎng) >> 人文概況 >> 正文

吳航十二景注釋之《屏嶂鋪霞》、《靈峰迎旭》

http://www.duobangwang.com  2014-04-16 10:17:08   來源:長樂新聞網(wǎng)  【字號

  屏嶂①鋪霞

  清·賀世駿

 

 

  【注釋】

  ①[屏嶂]即屏山,位于江田鎮(zhèn)三溪村潼溪之畔。屏山綿亙數(shù)里,像一座天然屏嶂。每當(dāng)夕陽西下,晚霞舒艷,一抹在山,山鋪積錦,江散繡綺。朱熹在對這景致情有獨鐘,他在紫陽閣講學(xué)期間,勒“溪山第一”四字予以評價,《長樂縣志(民國版)》的《屏嶂鋪霞》就是對這景致最好注腳:“縣治東南三十里,曰三溪村。鼎水分流,人居夾岸。沿溪而上,歷搏紗、破石諸潭,有九仙洞、歸愚洞、天龍井。舉頭天半,群青攢翠,綿亙數(shù)里者,屏嶂也。朱文公賞其勝概,勒‘溪山第一’四字。時當(dāng)夕陽漸微,明霞舒艷,或一抹在山,或萬疊映水,齊薄漢之孤鶩,映垂天之彩虹,仿佛地域建標(biāo),澄江散綺,不獨王子猷山陰道上嘆奇絕也。”“地靈”必然“人杰”。三溪村人才輩出,在長樂地區(qū)有口皆碑,現(xiàn)只提出三位出類拔萃的人物。第一位蘇軾為其寫傳記的潘仁杲(906-974);第二位范仲淹為其寫傳記的潘衢(986-1052);第三位天下奇才潘大臨(大臨系三溪潘氏第十世,遷往湖北黃州齊安縣)。1999年,三溪村榮獲福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稱號。②[斑斕]燦爛多采。例五彩斑斕③[碧穹]音(bì qióng)青綠色的天空。④[綺(qǐ)]有花紋或圖案的紡織品。例:綺羅。有時當(dāng)“美麗”說,例:綺麗。⑤[第一曾聞品晦翁]這里指朱熹勒“溪山第一”四字。晦翁系朱熹號。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菴、晦翁,晚號遁翁、云谷老人、滄州病叟。慶元初年,朱熹為避“偽學(xué)”之禁,一度寓居長樂,曾在江田靈峰寺、潭頭二劉龍峯書院、三溪紫陽閣等處授徒講學(xué)。鄉(xiāng)人學(xué)子從游者眾,朱子晚年為理學(xué)在長樂的傳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附錄1:

  殿中丞傳

  蘇 軾

  殿中丞潘仁杲,字彌明,太子司議郎季翱之子也。生于唐天祐三年丙寅(906年)之歲。開運(944-946)后晉錢氏,兼有閩越,公以俊才,充郡文學(xué),辟功曹參軍,累遷至秘書郎。適圣宋隆興,郡藩效命,公慨然曰:“錢氏外雖忠順,內(nèi)實奢僭今真主登明選公,眾賢匯集,而吾崎嶇下國,戴盆望天,亦何顏曳裾以求斗食乎?”遂解組還里,笑傲泉石,左琴右書,淡如也。

  司議先有精舍,著于溪潭之上,公暇日,則角巾藜杖,徜徉其間。時思月覲,不懈益虔,乃疏蒙葺,正兀臬鮮漫漶,華其中以溢其外,名以“報先”,昭不忘也。復(fù)捐金四十萬,構(gòu)寺于溪之南,晨鐘夕板,皆所資給,意為子孫福之所興焉。里諺曰:“工寺方張,植福穰穰。嗣世其昌,于潘有光。” 公聞而笑曰:“福田施報,理或有之。若施而必求其報,非余所敢知也。”

  既而,公長子吉甫舉端拱元年(988年)進士,委質(zhì)中朝,

  故曰福興,果躋通仕。祥符初(1008年),有雙筍生于報先寺殿砌,是歲,公之孫徵、衢聯(lián)名登第,桑梓改觀,人咸異焉。

  皇祐五年(1053年),整繼登進士。熙寧九年(1076年),鯁又登進士。元豐八年(1085年),震又登進士。震因為詩,遺弟季曰:“長樂閩中郡,吾宗一派強。瑞呈雙筍竹,各顯二難鄉(xiāng)。地望青龍攝,星纏古石荒。子孫相繼出,祖道此重光。”

  公以開寶七年(974年)五月念三日終于正寢,享年七十。祥符五年(1012年),封大理寺評事;七年,贈大理寺丞;九年,贈殿中丞。娶林氏,累封安遠縣太君。子三人:曰吉甫、吉士、吉詢。

  附錄2:

  殿中丞屯田郎中傳

  范仲淹

  田郎中諱衢,字子莊。工部侍郎之次子也。少穎悟。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登進士甲科。時福唐儒風(fēng)未盛,每歲賜第,與臚唱者十?dāng)?shù)人,而公與徵兄聯(lián)名,閩人以為創(chuàng)見。遂改鄉(xiāng)安時為二難、里歸義為同榮。公時在京師,賦詩云:“吾皇臨御搆英才,親選文章不用媒。一舉莫言容易得,十年曾負苦辛來。謝恩北闕蟬聯(lián)立,賜宴西園雁序回。嚴任蜀川慈住越,好音書札兩頭開。”公初任南雄州判官,次任宣城幕職教官,三任知縣。天圣四年(1026年),除殿中丞,賜五品服,出通判安州。聞?wù)呦嗾Z曰:此乃世為中丞潘氏乎?先是,公之曾伯祖季荀,任唐為御史中丞;公之祖仁杲,累官殿中丞;祥符中,公之父吉甫,復(fù)守殿中丞;至是,公又除殿中丞,四代通籍烏府,故時論為之歆艷。未幾,召入詞部員外郎,滿歲,改職方郎中,通判黃州。以覆獄失出。罷歸田里

  皇祐二年(1050年)大享明堂,公復(fù)為屯田郎中,出知永州。屬夷獠侵擾湖、湘,公應(yīng)辦軍事,夙宵盡瘁。秩滿,改知汀州。公自念宦游日久,欲得便郡,為過家計。乃上表乞泉州云:“臣前知永州,供應(yīng)山下軍需三十余萬,本路安撫司保明乞與酧獎。尋奉圣旨,與大藩知州札,送審官院,為審官院例無大藩缺,次遂依常調(diào),復(fù)奉還邦。陛辭之日是,再自陳敘,又蒙密院札子,付身照會,即候今任,得替與大藩知州。切念臣族緒單平,素?zé)o階授,偶緣薄技,獲第先朝,出身四十余年,歷官一十三任,淹回仕徑,紆綴朝紳,雖蔑著于能名,亦粗守乎勤節(jié)。以至進參郎署,出贊郡僚,殆二十年,蹭蹬不振者,由間膺中旨,覆獄鄰邦,事涉危疑,失于訊逮。尋緣公座,久處殿科,炎涼屢更,牽復(fù)舊職,以覯圣明之治,審無他惡之腸,洗以恩波,委之符屬湖湘之地。夷獠犯疆,臣之守封土,最當(dāng)要路,王師討伐,軍焉屯居,而臣夙夜苦心,悉力供膳,謀略雖短,憂勞亦深。朝廷責(zé)其有成,帥臣知其盡瘁,因條績狀,具聞黈聰。旋奉喻旨,特推恩典,而宸旨薦降,賞命未行。今茲守麾,誠為樂土,赴官之始,舉族知榮。以臣生本閩人,老見鄉(xiāng)村,揣臣之分,為幸已多,然于孤遠之懷,迫在衰遲之齒,若其滿任,固當(dāng)引年。伏望陛下錄以寸勞,憫其不遇,俾分優(yōu)寄,移守介藩。臣年事雖高,而心慮未耗,桑榆暮景,尚或可收雨露深恩,敢希不次。臣伏見泉州見有滿闕,未曾差人,欲乞檢會前項圣旨,就移一任,以養(yǎng)余年,臣無任云云”。得旨知建州,廩祿足以振親。舊秩滿東歸,囊無余貲。惟衣被書籍?dāng)?shù)篋而已,當(dāng)路慨其清廉。辟知興化軍。以疾作,卒于官舍,享年六十有七。嘉祐五年(1060年)八月葬于甘泉寺側(cè)。公自幕府以至典麾,凡三十余考,所至稱治,民訟寢息,政聲洋溢。去皆見思。雖古之良吏,不能過也。三子:直、丕、革。

  附錄3:

  “天下奇才”潘大臨(1048-1108)

  2003年6月,美國紐約華人團體委托紐約詩詞學(xué)會向社會征詩,詩題為《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要求寫一首七律詩,將“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成為七律詩中的一句(放置在一、二、四、六、八句皆可)。一石激起千層浪,紐約華人紛紛拿起筆表情達意,最后被《詩畫琴棋雅集》一書收錄了22首。

  “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取自何人之詩句呢?他就是被黃庭堅稱為“天下奇才”的三溪潘大臨。

  潘大臨,字邠老,長樂三溪人。曾任翰林學(xué)士,與蘇東坡、黃庭堅、謝無逸等名士過從甚密,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詩藝術(shù),精益求精。他們對潘大臨的詩,給予很高的評價。黃庭堅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說:“潘老早期得詩律于東坡,天下奇才也!”(引自《豫章黃先生文集》)。有一天詩人謝無逸向潘大臨求最近的詩作,潘回信說:秋天景物,件件都是佳句,可惜被俗氣遮蓋。昨天小睡,聽林中風(fēng)雨聲,在壁上題了一句“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突然催租人來,打斷了詩興,只有這一句寄奉(見宋·惠洪《冷齋夜話》四卷),僅僅一句詩,可抵得上千句詩。1000多年后的今天,遠隔重洋的美國詩詞學(xué)會還以該詩句為題征詩,這充分說明這句詩的魅力,也印證了詩人趙蕃對這句詩的評價:“好詩不在多,自足傳千古。”

  潘大臨隱居黃州,他曾應(yīng)試不第,沒有入過仕途。蘇軾“奮厲有當(dāng)世志”,敢于抨擊時政。結(jié)果,蘇軾被以謗訕新政的罪名入獄,經(jīng)過中外臣僚的營救,保住了生命,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到達黃州。在黃州時,蘇軾新認識了陳慥、古耕道和潘大臨之叔潘丙。于是潘大臨就跟蘇軾學(xué)詩,平時經(jīng)常跟蘇軾、黃庭堅等一批文人墨客出游,足跡踏遍黃州周遭的山山水水。從此他的詩作有了長足的進步。

  潘大臨詩作最大的特色:首先,寄情于景,感情真摯;其次,筆力雄健;第三,結(jié)構(gòu)嚴整,對仗精工。黃州瀕臨大江,赤鼻礬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勢險要。潘大臨曾伴隨蘇軾在此游覽。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秋天,潘大臨來到這里。這時蘇軾被貶至羅浮山(在今廣東),黃庭堅被貶至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蘇軾和黃庭堅這兩位詩壇泰斗,都是詩人的良師益友,而今遠適萬里。潘大臨故地重游,睹景生情,懷舊之心油然而生:“百鳥沒飛煙,微風(fēng)逆上船。江從樊口轉(zhuǎn),山自武昌連。日月懸終古,乾坤別逝川。羅浮南斗外,黔府若何邊?”(《江間作四首》其一)。

  潘大臨的詩作影響深遠。南宋偉大詩人陸游,以能尋讀到潘大臨的詩作為幸:“潘邠老詩妙絕世,恨不見其字,今見此卷,無復(fù)遺恨矣!”(渭南文集·卷二十九《跋潘邠老帖》)。理學(xué)宗師朱熹對潘大臨的言簡意賅的詩句贊不絕口:“潘邠老有一詩一句說一事,更成甚詩。”(《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可惜的是潘大臨的作品大半已佚。現(xiàn)在尚存的作品只有二十多首詩和那句膾炙人口的“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

  潘大臨有如此“奇才”,就憑借祖籍地及其父居住地——三溪的自然造化之力、文化積淀之功。

  長樂的三溪環(huán)境優(yōu)美,山川俊秀,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潘、陳、董、廖四姓在這里繁衍生息。其中潘姓源遠流長,枝繁葉茂,潘吉甫(第六代),字干臣,仕吳越歸宋,終國子博士。他為官后,其子潘衢(第七代),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進士及第,知同安縣,累遷檢校屯田郎中,歷知興化軍、建州軍州事,最后舉家寓居黃州。潘衢聲名卓著,范仲淹為他作傳。范仲淹在《殿中丞屯田郎中傳》中,對他的為人為官給予很高的評價。潘鯁(第九代),字昌言,潘大臨的父親,又回到故鄉(xiāng)長樂三溪,從名士周希孟受學(xué),登元豐二年(1079)進士。為官后復(fù)回到先祖寓居地黃州齊安鎮(zhèn),于是其子大臨、大觀就生活在黃州。這情況,民國版《長樂縣志》也有記載。

  三溪出了個“天下奇才”潘大臨,三溪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號當(dāng)之無愧。

 

  靈峰①迎旭

  清·賀世駿

 

 

  【注釋】

  ①[靈峰]位于江田鎮(zhèn)天池山東北向有座龍翕山。據(jù)傳有龍曾在這里出現(xiàn),因而得名,后改為“靈峰”。靈峰雄視東海,每當(dāng)天朗氣清,曙光初露,站在山上,極目遠眺,只見海天相接處,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流光溢彩,氣勢磅礡。江田地區(qū)得天獨厚的風(fēng)水寶地。自古陳、謝、梁三族并駕齊驅(qū), 人才輩出。南陽陳氏族人重教,歷代忠臣名宦輩出。“一門三舉三內(nèi)翰”“父子兩尚書”“七笏朝天”“一門七進士”等,名噪江南,號稱:“吳航望族”。謝、梁兩族石破天驚,也出了出類拔萃人物。其中《四庫全書》收錄謝杰、謝肇淛和梁春暉、梁珪父子的著作。楹聯(lián)大師梁章鉅也被《辭海》收錄。②[赤羽]火紅色的鳥。③[北極星初斂]北極星剛隱沒,太陽就出來了。④[溥(tuán)]霧多貌。

  附錄1: 《四庫全書》中的江田人

  謝杰(1538-1605),字漢甫,號繹梅,江田人。明·萬歷二年(1574)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多次造船出海,并著《使琉球錄》六卷。國王每宴使者,皆有宴金賜與,是彼國舊例。公卻之,國王為之建“卻金亭”。《四庫全書》史部收其《使琉球錄》二卷。

  謝肇淛(1559-1624),字在杭,號武林。祖籍江田,先世遷居福州。明·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及第,官至廣西按察使右部政使,博學(xué)多才,著作等身。《四庫全書》史部收其《史觽》十七卷、《滇略》十卷、《北河紀略》八卷、《紀余》四卷、《長溪瑣語》一卷;子部收其《文海披沙》八卷,集部收其《游燕集》二卷。

  梁春暉,字時皇,號淑三,江田人。乾隆乙酉(1765)恩貢。一生治學(xué)嚴謹,教書育人,杜門不出,授徒講學(xué)終其身。所著《云龕遺稿》為雍正所鐘。《四庫全書》集部收其《云龕遺稿》1卷。

  梁珪,字至鉉,號雪園,江田人,春暉子。清乾隆乙酉(1765)恩貢。學(xué)問見長,口若懸河,胸懷坦蕩,開公見誠,常游南北,以詩抒情,其《雪園詩集》留芳于世。《四庫全書》集部收其《雪園詩集》6卷。

  附錄2: 《辭海》中的江田人

  《辭海·梁章鉅條》:“梁章鉅(1775—1849)清文學(xué)家,字閎中,又字茝林,晚號退庵,福建長樂人。嘉慶進士,官至江蘇巡撫。綜覽群書,熟于掌故。喜作筆記小說。也能詩。著作頗多,有《文選旁證》《制義叢話》《楹聯(lián)叢話》《浪跡叢談》《稱謂錄》《歸田瑣記》《藤花吟館詩鈔》等。

  附錄3: 開來橋遐思

  長樂七中坐落在江田天池山下。校園內(nèi)有一個氣魄宏偉、壯闊的廣場。廣場南面一條小河穿越而過,把校園一分為二。河兩旁整齊的高山松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別有一番神韻。小河那邊的巨大草坪,芳草萋萋,綠意盎然。有三座姿態(tài)各異的橋梁橫跨河面。中間一座花崗巖構(gòu)造臺階亭臺式的橋,橋欄設(shè)計新穎,別具一格。橋欄中間鐫刻“開來橋”三個字。陟橋南眺,壯觀的綜合實驗大樓展現(xiàn)眼前,它與教學(xué)樓隔河相對,兩者是七中亮麗的風(fēng)景線。綜合實驗樓后面的山上花園,曲徑通幽,巖石嶙峋,樹木成蔭。在山坡上、道路旁,時有學(xué)生手捧書本在晨讀……校園周圍山巒簇擁,綠木參差。天池山上靈峰獨秀,煙光凝聚,神韻依然。尤其是在月明之夜,佇足橋頭,仰望天上明月,俯觀微瀾碧水,耳聽瑯瑯書聲,身臨其境,遐思悠悠,難免產(chǎn)生種種情愫。我想起了五百多年前長樂主脈六平山東溪精舍里的一幕情景。

  書桌中間——小鐵鼎內(nèi)松脂正在熊熊燃燒,明亮的火光照得四周如同白晝,一位教書老先生模樣的人,手拿著《詩經(jīng)》在講解。十位年齡不等的泮生團團圍坐,聚精會神地聆聽先生講述。屋旁松影婆娑,竹影搖窗……不久老先生掩上書卷,語重心長地說:“你們要像唐憲宗時宰相裴度那樣,開創(chuàng)明時盛世,建功立業(yè),照耀史冊,名垂寰宇。你等今日在這里攻讀,應(yīng)襟懷壯志,把開創(chuàng)明時盛世作為自己的職責(zé)。相信你們的功業(yè)不在裴度之下。如果只通曉一種經(jīng)書,掌握一門技藝,成為一般讀書人,這不是我對你們的期望啊!”

  這就是《東溪精舍》記載下來的故事。

  這十位泮生遵循老先生的諄諄教導(dǎo),樹立遠大理想,勵志攻讀書史,陸續(xù)登科高中,其中有兩個狀元(馬鐸、李騏),一個榜眼(陳全)。這先生就是受江田天池山靈氣熏陶的陳洵仁。他是江田人,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進士,“其文章政事,鄭重一時,長樂業(yè)詩經(jīng)者自公始,故樂人號為‘詩經(jīng)祖’。”(引自明《弘治縣志》)。陳洵仁為官罷歸后,受知縣王遵道的聘請到六平山東溪精舍講學(xué)。江田地區(qū)人才輩出,僅僅明清兩代江田地區(qū)就出現(xiàn)五十四名進士。名聞八閩的大教育家、大學(xué)問家梁章鉅、謝章挺、謝肇淛等都是江田人。

  天池山摩崖石刻,有冰心老人題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我想,這是對江田地區(qū)的最好寫照。

  江田的“靈峰迎旭”是長樂十二景之一,清·乾隆年間長樂縣令賀世駿,曾有詩稱道:“一道紅光籠曉翠,分明仙掌捧金盤。”

  古往今來,江田靈山圣水,吸引多少文人墨客憧憬、陶醉,它牽動多少游人的心啊!唐·乾寧二年(895)進士、莆田人黃滔,游天池山靈峰寺時對這里靈山圣水流連忘返:“系馬松間不忍歸,數(shù)巡香茗一枰棋。擬登絕頂留人宿,猶待滄溟月滿時。”(《題靈峰寺院》)黃見三對靈峰山也情有獨鐘,他是長樂青山鄉(xiāng)人,清·咸豐三年(1853)進士,歷任河南地方縣令、知州等職,他每次返鄉(xiāng)必來靈峰游玩,甚至離鄉(xiāng)赴任時還要來一次:“行旌將發(fā)莫稽留,偶得偷閑半日游。”(見靈峰寺旁摩崖石刻《游靈峰寺》)

  地靈人杰,與當(dāng)?shù)厝藲v來重視教育有關(guān)。宋代,在天池山半山腰、大巖石下建了書齋,理學(xué)家朱熹曾在這里講學(xué)授徒。繼往開來,1995年以來,長樂七中在省、市各級領(lǐng)導(dǎo),海內(nèi)外有識之士和廣大鄉(xiāng)親的關(guān)心和支持下,投入建校資金二千多萬元,整個校園綠化、美化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儼然是一座風(fēng)景秀麗的花園。

  同時,學(xué)校擁有一支業(yè)務(wù)素質(zhì)好、勤奮敬業(yè)的教師和管理隊伍。為了迅速提高高中教學(xué)質(zhì)量和師資業(yè)務(wù),特聘請?zhí)亍⒏呒壝處焷硇H谓袒蛑笇?dǎo)教研教學(xué)。工夫不負有心人,橫跨公路條幅撰句:“祝賀七中今年高考取得優(yōu)異成績,專科上線首次突破百人大關(guān);”“期望七中不負江田人民厚望,乘勝前進,再創(chuàng)新輝煌。”這是江田鎮(zhèn)廣大群眾對長樂七中的評價與厚望。

  “開來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jié)構(gòu)牢固,它起了溝通校園兩岸的作用。每天橋上師生往來如織,充滿生機。2500多名莘莘學(xué)子在這里勤奮學(xué)習(xí),掌握文化知識,將來建設(shè)祖國、家鄉(xiāng)。他們之中不乏民族精英、家鄉(xiāng)的能人。也許,這就是命名為“開來橋”的意蘊吧!

  當(dāng)我站在“開來橋”上時,一面飽覽四周的秀色,一面傾聽教學(xué)樓傳來瑯瑯書聲,想起歲月的流逝,校園的變化,未來的開拓,不禁涌上一句詩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

    (作者   黃世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