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廉先生《南山孝子墓與孝子亭》(刊《福州晚報》2011年11月29日)違背史實,有誤。目前,祥州、霞州、瀛州三鄉(xiāng)鄒氏族人已將該文刻在石碑上。為避免以訛傳訛,有必要澄清史實,指出林文中幾處錯處。
民國24年(林文中是23年),福建省第一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兼長樂縣縣長王伯秋辟南山(即塔山)為中山公園。第二年,祥州、霞州、瀛州鄒氏族人集資建亭(孝子亭)修墓,并在墓前立“宋鄒孝子異公墓跡”,從此坊間開始有孝子墓的傳說。當(dāng)時,負(fù)責(zé)編撰《長樂縣志》的李永選先生就出來更正:“南山在邑西,近人于此立鄒孝子之墓碑,誤矣。”(見李永選《藏樓筆記》)
“南山在縣治南半里,宋有孝子鄒異廬墓于此。有芝草甘露之瑞。”(明弘治劉則和修長樂縣志)
“鄒異,字士奇,邑西侍中坊人,有孝行。親歿,葬南山,廬墓六年,有甘露芝草之瑞。元祐三年(1088年),舉經(jīng)明行修,有司因改其里曰‘賓賢’,坊曰‘文行’。”(見《乾隆賀志》)
“登高山……西南為南山。宋鄒孝子異廬墓。”(清同治《長樂縣志》)
“登高山……西南為南山。宋孝子鄒異廬墓處。”(民國6年《長樂縣志》)
“南山山勢迴環(huán),宋孝子鄒異廬墓于此。有芝草甘露之祥。”(乾隆二年《福建通志》)
《閩書》也說得很明白:“鄒異廬墓處在長樂縣西南山下。”
“維彼鄒異,行邁等夷,事親順志,廬墓永悲。天有甘露芝草之瑞,鄉(xiāng)有經(jīng)明行修之推。賓賢、文行,千古名馳。”(見陳省《吳航賦》)
何謂廬墓?
“古人于父母或老師死后,服喪時期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hù)墳?zāi)梗凶鰪]墓。”“張僧徹者,廬墓三十年。”(見《辭海》“廬墓”條)
由此可見,孝子墓有誤,應(yīng)該是鄒異雙親的墓,還應(yīng)當(dāng)指出:立在墓前的那塊墓碑本是八字:宋鄒孝子異公墓跡。林廉先生將“跡”漏掉,成了“宋鄒孝子異公墓”,七字。至于林文中所說:“鄒異逝世后亦葬南山,長伴父母,墓被稱為孝子墓。”更是無稽之談。查遍長樂各種版本縣志,找不到一處文字依據(jù)。鄒異墓究竟在哪里?鄒氏三鄉(xiāng)族人也說不清楚。在此有必要再次說明:廬墓不是墓,只是在墓旁搭蓋的小屋或草棚,守墓人住在里面。
孝子亭,在南山石林峰。“孝子亭在邑西南石林峰,宋孝子鄒異廬墓處。”(見張善貴《長樂縣志》)當(dāng)時孝子亭上還刻有傳為張瑾如秀才所撰的二副聯(lián)。一聯(lián)為“孝行遠(yuǎn)稽光增邑乘,宗支旁及化感鄉(xiāng)人”;一聯(lián)為“甘露紫芝天感孝,三峰五馬地鐘靈”。亭六角,單層,小巧玲瓏,樸實大方。六個檐角各塑一只烏鴉,鴉尾上翹,似在回頭深情凝望遠(yuǎn)方的親人。“烏鴉反哺”,自古烏鴉就被人們視為孝鳥。因年代久遠(yuǎn)亭子顯得有點破舊,油漆斑駁,白灰脫落,應(yīng)加以整修。
一句話:長樂南山上有孝子亭,無孝子墓。再不要以訛傳訛了。
(作者 張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