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圣師父在介紹《百丈清規(guī)》中的20條核心思想《叢林要則》
1000多年前這里誕生了懷海禪師,他制定的《百丈清規(guī)》沿用至今
福州新聞網訊 “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戒”;“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佛教清規(guī)戒律,源于《百丈清規(guī)》。 它的締造者是盛唐時期的百丈懷海禪師,長樂鶴上人。這一清規(guī)推行后,天下禪僧紛紛效仿,并沿用至今。
懷海大師的前生今世
懷海本姓王,俗名木尊,長樂沙京村人,生于唐開元八年(720年)。懷海幼年落發(fā)家鄉(xiāng)的龍泉禪寺。龍泉寺與福州鼓山涌泉寺、福清黃蘗寺并稱閩中三大名寺。此寺坐落在長樂鶴上鎮(zhèn)沙京蓮花山。
近日,記者踏訪龍泉寺。它始建于南北朝梁承圣三年(554年),原名西山寺,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懿宗賜名龍泉禪寺。歷史上,龍泉寺有許多高僧主持。現在的寺院包括百丈紀念堂、百丈清規(guī)碑刻、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西歸祠、觀音閣、祖師堂、方丈室、瑞淼和尚塔等,占地70畝,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
《百丈清規(guī)》產生的歷史背景
安史之亂后,唐王朝處在激烈的社會矛盾和政治危機中。 這股低迷之風也影響到叢林。韓愈曾寫一首《送靈師》的詩,刻畫了一個“狂僧”的形象:“飲酒盡百盞,嘲諧思逾有時醉花月,高唱清且綿”。懷海曾親眼見過一個“狂僧”,用木雕菩薩像烤魚,吃飽之后,大聲罵佛。
那時的僧人大多無固定住處,即所謂的“云水僧”,他們在說法行道方面有諸多矛盾,況且當時禪僧日益增多,龍蛇混雜,又無獨立的禪院,給寺院管理帶來諸多困難。唐朝中葉以后,由于封建政權對佛教采取了相當多的限制措施,寺院的土地和勞動力來源減少,僧侶面對著如何適應社會變動而生存下去的嚴峻問題。
懷海認為:如果禪門弟子既不讀經,也不參禪,甚至比凡俗眾人更明目張膽地排佛謗佛,禪宗就失去存在的意義。這股頹廢之風倘不加以遏制,實際上是把自己推向絕路。
懷海禪師決心通過改革,讓禪宗有新的發(fā)展。懷海禪師認為,當時佛教界的戒律是佛陀根據印度情況制定的,在印度戒律中,僧人不能種地,因為地里有蟲子,容易被誤殺,而觸殺生戒條,所以僧人只能去乞討。乞討對中國人來說有不勞而獲之嫌,于是,懷海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便成為出家人的風尚。他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適合中國國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新的管理制度,衍生出《百丈清規(guī)》。
國旗與佛教教旗一起飄揚在龍泉寺飄揚
龍泉寺首座道圣師父帶著記者來到百丈懷海禪師紀念堂。 只見奉祀在堂中的懷海禪師像慈眉善目,神情睿智。距紀念堂正門不遠,是一處長方形碑刻,上面鐫刻著《百丈清規(guī)》中的20條核心思想《叢林要則》。
紀念堂碑廊上有90塊石碑,鐫刻著百丈禪師創(chuàng)制的《百丈清規(guī)》,共8萬字。站在碑廊前,道圣向記者介紹百丈禪師的一生:
傳說王木尊幼年啞不能語,一天祖母帶他到附近的龍泉寺燒香,他突然開口說話,回到家里又成啞巴,于是他落發(fā)寺中為僧。后來,他去江西南昌師從高僧馬祖道,得道后在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稱百丈山)開山說法,因此世人尊稱他為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晚年回家鄉(xiāng)任龍泉寺住持,重建寺院,于唐憲宗九年(814年)圓寂,享年94歲,謚“大智懷海禪師”。龍泉寺在中國佛教界享有崇高聲譽,受到唐皇室重視,懿宗皇帝親筆題寫龍泉禪寺山門匾額。
流米佛:一個戒貪的反面教材
走出紀念堂,右轉拾級而上便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內前后有16根雙人合抱的大石柱,石柱高6米,徑圍3米,重約四五噸,它們及柱礎、礎盤均為唐代百丈禪師建寺遺物。
大雄寶殿后墻靠山而立,山體有巖石凸出,上有一尊簡易的石像“流米佛”。道圣師傅告訴記者,相傳懷海禪師建寺時,佛肚中不斷流出白花花的米。由于味道香甜,人稱香米。每天流出的米剛好足夠供應寺內僧眾、游方僧尼及土木泥水工人食用,不多一兩,不少半錢。后來,有一個煮飯的僧徒想讓米流得快,便用火鉗捅石佛肚臍,從此佛肚不再流米。
出家人戒貪嗔癡。一個中國佛教清規(guī)戒律發(fā)源地,出此“貪”事,讓人感到,莫非是上蒼安排的一個警示教材?一種對“清規(guī)”違背者的懲罰?
眼前的“流米佛”依舊,記者卻想起懷海大師的醒世余音:“知足常樂,博愛無邊!”
(福州晚報記者 雷巖平 徐文宇 林紅 桂丹/文記者 張人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