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公祠位于福建省長樂市玉田鎮(zhèn)東渡村天馬山北麓,崇祀南宋愛國將領揚州都統(tǒng)使楊夢斗及其兄琦、弟叔濟、侄次鄭抗元死節(jié)忠臣神像。明初敕封楊夢斗為都統(tǒng)大使,賜“文章節(jié)義”額。
據(jù)祠內(nèi)古碑記載,祠建于元朝初,至今已有七百余年歷史。明萬歷七年(1579)四月,邑人謝杰(其母親及夫人均系東渡陳氏)官授行司行人,奉使冊封琉球王世子,取道長樂縣梅花水路往琉球,為祈保往返平安,謝杰親至東渡楊公祠乞香火隨行。使歸上奏,敕封貞靈公爵位。
崇禎十四年(1641)知縣夏允彝主纂《長樂縣志》時,又夢楊公請乞立傳,夏侯詣祠行香,訪公事跡于里老,為公立傳忠義,并親書“宋室忠烈”匾褒揚之,原匾今存。后人有題詞聯(lián)云:“忠烈發(fā)幽光,列傳垂名公不朽;貞靈崇祀典,故鄉(xiāng)有廟神其依。”就是指香火隨使和縣志立傳兩件事。
祠經(jīng)道光年間重修后,至光緒十九年(1893)陳萼芬捐資倡議再度重修,二十一年春竣工。陳萼芬撰修建楊公祠碑,并請閩浙總督譚鐘麟、狀元王仁堪等名家撰寫石柱聯(lián)對,石柱至今保存完好。又將家傳的乾隆間邑人鄭開源所繪的“八愛”四大幅贈祠,掛大殿壁上。畫今存,由祠管委會保管。
現(xiàn)代的對聯(lián)、題詞是近年修葺時增添的,有楊成武將軍題贈的對聯(lián)“公憑江北孤城,鐵骨冰心,且藐狂飊存勁柏;祠緬河東四鳳,高風亮節(jié),長留浩氣啟來人。”原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題贈的對聯(lián)“肝膽映河山,至此一身添正氣;忠良揚國族,于今萬眾鼓雄風。”還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盧嘉錫、原國務院副□□方毅的題詞等。1987年2月27日,該祠列為第三批縣級保護文物,是我市旅游的著名景點,僅近年來已接待過法國記者、海外僑胞、港澳臺胞、以及國內(nèi)各地旅客達20萬多人次。
傳說楊公祠有“三奇”。一奇:原來三進間,上世紀70年代末辦廠發(fā)生火災,大火燒盡所有材料,燒了前座、中座,而大殿保留完好。二奇:前座橫梁是由泰國購進的柚木,長9.5米,截面為四方形,邊長0.3米以上,“文化大革命”時破“四舊”,拆下來一直放在村部樓上,曾三次打算出售,均談好了價格,最后因種種阻撓,都沒有賣成,到重建時,這棵柚木梁又重新回到原位。三奇:《宋室忠烈》匾額是明夏允彝所書,也是破“四舊”時,取下被放在加工廠稻殼間擋風做門扇,防止粗糠粉外逸。74年加工廠發(fā)生火災,全廠燒盡,唯獨這塊匾完好無損,至今仍掛在大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