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明代,就有我們長樂人陳瑞帶領(lǐng)人們在三峽筑過大壩,抵御了洪澇災害。萬歷《湖廣總志·水利志》收錄陳瑞撰文的《川江石壩志略》為我們提供了概況。
陳瑞(1515—1583年),字孔麟,號文峰,福建長樂古槐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歷官行人、蘇松巡按、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河南右參政、南北直隸巡按、山西按察司副使并奉勅提督學校、湖廣提刑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刑部侍郎等職,官終兵部尚書,所至多有政聲。川江石壩是萬歷年間陳瑞任兵部左都御史兼湖廣總督時所建。
長江自四川宜賓至湖北宜昌南津關(guān),因大部分流經(jīng)四川地區(qū),俗稱川江,著名的長江三峽就在這一段內(nèi)。自湖北枝城至湖南岳陽城陵磯,流經(jīng)古荊州地區(qū),通稱荊江,是長江進入平原區(qū)的第一段,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長江流域發(fā)生特大洪水,川江、漢江、九江同時漲水,三江水泛異常,沿江諸郡縣蕩沒殆盡,堤防存者十無一二,受災區(qū)域廣覆兩湖平原的荊州、承天、漢陽、常德、岳州各府境。自此以后,兩湖平原每到夏秋季節(jié)川漢同時漲水,輒無寧日。每年用于修堤的萬兩白銀都付之流水,人民陷入無休止的修堤抗洪的勞役中仍難免遭受漂沒淹溺之苦。陳瑞自到楚地做官以來就想著解救人民的苦難。
萬歷三年(1575年)秋,陳瑞升任湖廣總督,上任伊始,就決心治水,他發(fā)文到所屬各司道咨訪川江、漢江水情,了解洪澇頻發(fā)的原因。次年春,陳瑞親自到荊州、岳州、夷陵、歸州各屬縣走訪,實地踏勘河流情況。所到之處,看到慘景一片,田地荒蕪過半,人民流離失所,家園多成廢墟,甚至百里無人煙。各地父老攔道泣訴,遭受洪災之苦十七年了,希望父母官能救民于水火,陳瑞潸然淚下。隨即陳瑞張榜招撫流民,令有司發(fā)給農(nóng)民耕牛和稻種,寬限賦稅,蠲免徭役,并開倉賑濟,于是人們才稍稍回歸家園。一日,陳瑞夜宿夷陵衙署,夢見黃陵神。次日詢問當?shù)馗咐希弥魅ザ倮锛慈龒{,峽上黃陵廟供奉的黃陵神極靈異,乃即日備牲醴,與巡道馬憲副、知州辜某蔡某等人乘小舟冒險溯流穿三峽,竭誠拜謁于廟下。夜宿舟中,復夢黃陵神來謝,且見神起伏做壘石狀。天明陳瑞等人放舟東下,看到峽內(nèi)落差大,水流急,水漲之時勢若建瓴,一無停滯,瞬息千里。仔細觀察,沿江兩岸多積石,且有石梁橫插江中,經(jīng)反復思索,翻然領(lǐng)悟夢境要旨,一個想法油然而生。治水常策有二,或減少源頭來水,或疏浚入海河道,可荊江離源頭和入海口都遠,常策難奏其效,而如果于上流稍加阻遏,以延緩水勢,使下流宣泄得及,不也是治水的良策嗎?何況岸邊有積石,江中有石梁,若選擇合適地點壘石筑壩數(shù)十座,或可奏效。他將想法與府道官員商議,大家皆說可以,于是責成留守司經(jīng)歷任夢榛總負責,專任通判郝郊負責具體事務(wù)。陳瑞親自會同幾處的知州知縣袁昌祚、林琛、蔣時材等實地考察,選取適合建壩的地點二十余處,其中夷陵七處,歸州九處,巴東四處,酌情調(diào)用各州縣存糧,約計價值白銀六千兩,募工壘砌。沿江居民欣然應募,不日告竣,壩身各長十丈,闊五丈,高一丈五尺,二十座石壩屹然相向,蔚為壯觀。這些石壩平日看不出功用,而漲洪水之時,水流遇壩而阻,水勢回合轉(zhuǎn)折,大大降低了流速。這年又發(fā)洪水,因有石壩,松滋、江陵、公安、石首、監(jiān)利一帶,江堤安然無恙,堤外低田亦沒有被淹,稻子麥子獲得好收成。因石壩避免了川江漢江洪峰疊加,潛江、沔陽、武昌、漢陽等地也獲得十幾年來未見的大豐收。收成之日,父老鄉(xiāng)親都來向荊州林太守報喜,都說自從禱神壘壩后,江水旋漲旋消,真是神異,且水流紆緩,這么大的水而不成災,獲得好收成,這是十五六年來所未見。修建石壩,費少功多,如能年年整修,真可造福千年,希望能立碑以志不朽。林太守于是欲請名人作記,陳瑞聞之,毅然推辭,說這是他分內(nèi)之事,怎么敢立碑呢?于是下令修繕黃陵廟,以謝神靈,并定下規(guī)條,按照修堤防的慣例,每年修繕石壩,以期石壩能永久長存,才寫下了這篇志略。
明代陳瑞修的川江二十座石壩雖不能和現(xiàn)在的三峽大壩同日而語,但無疑是三峽大壩的先聲。陳瑞之前也有人在三峽修過石壩,但始于何時,何人所修,未能找到確切的記載,陳瑞的《川江石壩志略》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這方面最早的文獻。
(作者 林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