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大濩(1498-1583年),字則殷,號雙溪,祖籍長樂江田,后遷古槐,居長樂縣城東司馬第,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進(jìn)士,授上虞知縣,遷思恩府同知,以子陳省貴,封通議大夫、監(jiān)察御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兵部侍郎,《長樂縣志》立傳《循績》。
陳大濩衣冠與夫人合葬墓在古槐高樓村山上,鄉(xiāng)人呼為“奶奶墓”,神道碑尚存高樓村前的田野間,碑高近五米,赑屃座,赑屃頭已缺失。碑正面刻字三列,碑額為雙龍拱衛(wèi)豎刻的“皇明”二字,中列刻“賜進(jìn)士封通議大夫兵部侍郎雙溪陳公神道”,右列刻“誥贈淑人元配趙氏祔”,左列刻“誥贈淑人繼室高氏祔”。(圖一)背面刻字四列:“墓坐辛向乙,嘉靖丁酉造。葬母淑人趙于中右壙,萬歷丙子葬母淑人高于中左壙,辛卯冬奉司馬府君衣冠于中壙,葬庶母王于右旁壙,葬庶母羅于左旁壙。萬歷辛卯暮春吉,男省、鬯、潛、健勒石。”計(jì)75字。(圖二)而墓早已損毀無存。1982年初夏,在古槐一農(nóng)家發(fā)現(xiàn)一塊殘碑銘,從殘存文字辨認(rèn),是兵部侍郎陳省兄弟葬母的墓志銘,殘碑銘殘存楷書文字十一列,或殘缺或完整的文字計(jì)76字。此殘碑銘可證陳大濩衣冠與夫人合葬墓已毀。神道上在幾十年前還有翁仲石馬等石刻,今皆無存。
在高樓村山上還有陳大濩之父母合葬墓,墓已被盜,僅余空穴殘碑,此事2007年11月《海峽都市報(bào)》曾以《明代兵部尚書祖母墓藏身荒山 墓內(nèi)已被掏空》為題進(jìn)行過報(bào)道。殘缺的墓碑刻字為“誥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義庵陳公、配誥贈太夫人林”,缺掉的一角應(yīng)還有“氏墓”二字。陳大濩之父陳垐,字遺安,又作義庵,以教書為業(yè),子侄多所成就,學(xué)生中也名人眾多,相傳葉向高就是陳垐的學(xué)生。《長樂縣志·封贈》云:“陳垐,以子大用(即陳大濩的四哥)贈監(jiān)察御史。”而墓碑上刻“誥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應(yīng)是后來以孫陳瑞(即陳大濩二哥陳大倫之子)貴,朝廷又再加封贈,而縣志失記。陳瑞與子陳長祚,父子兩尚書,顯極一時。
陳大濩實(shí)尸墓則在長樂江田鎮(zhèn)石門馬灣山,1978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三,該墓神道碑被炸,墓被盜。墓壙掘開,壙中填滿松香,棺材保存完好。盜墓者砸破棺材,尸體尚完好如生,袍褲衣帽猶新。尸體被拖出棺外,衣物被拉扯而破碎殆盡。數(shù)日后尸體腐臭,就地掩埋。一些袍服碎片和一只鞋后來被省博物館收藏,另一只鞋由江田陳氏宗祠收存。墓中出土陳大濩墓志銘一方,后收藏于鄭和史跡陳列館。墓志銘刻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上額分十二行豎刻篆文“明思恩府同守致仕,累封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雙溪陳公墓志銘”共35字為題,正文楷書39行,滿行最多76字,全文兩千七百多字,由時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后官至刑部尚書的吳郡王世貞撰文,時任南京太常寺卿的侄孫陳聯(lián)芳篆蓋,時任湖廣布政使司右參政后官至工部尚書的侄孫陳長祚書丹,楊欽刻石。墓上原本還有由宰相福清葉向高所撰的陳大濩墓表,原石早已無存,墓表全文見錄于長樂蕉嶺《南陽陳氏族譜》和葉向高的《蒼霞草》等書。墓葬附近陳省的“松楸在望”、“石門”、重建石門嶺石亭題記等摩崖石刻至今仍存。翁仲石馬等還留存原地。陳大濩墓志銘是由陳大濩的五個兒子同泣血立石,而衣冠冢神道碑中卻只列四子,其第二子陳奭不知何故不列名,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作者 林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