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臘月來得格外早,剛迎完新年,今天又迎來臘八節(jié)。從臘八開始,筅堂、祭灶王、分年、送年、做小歲……這些臘月里的忙碌,都為了一年一度闔家大團圓的節(jié)日。
在濃濃的年味里,臘八粥、臘八蒜、臘八茶、臘八飯……你選擇哪一樣開場?
建隆/圖
一碗臘八粥 盛滿吉祥話
古時臘八節(jié)是北方過得多,福建很多地方并不過。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福建人也有了自己獨家配方的“臘八粥”。
作為福州人的冰心,有一篇名為《臘八粥》的散文,里頭寫著:“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我就記得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這臘八粥是用糯米、紅糖和十八種干果摻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有紅棗、桂圓、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
冰心母親的臘八粥,聽起來就讓人食欲大動。而臘八粥的這些食料,都有民俗諧音。紅棗花生比喻早生貴子,核桃表示和和美美,蓮子象征恩愛連心,桂圓是富貴團圓,百合是百年好合,桔脯栗子則是大吉大利等等。人們用這一碗臘八粥,盛滿了吉祥話,寄托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
粥上擺“獅子”,辟邪又吉祥
老福州的傳統(tǒng)臘八粥,還有個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只由幾種果子做成的“小獅子”,取避邪之義。脆棗剔核烤干后做獅身,半個核桃仁做獅頭,桃仁做獅腳,杏仁做獅子尾巴,然后用糖漿把各部分黏在一起,放在粥面上。如果碗面大,還可以擺雙獅,取“避邪吉祥”之義。
臘八粥熬好后,當天清晨先敬神祭祖,然后贈送親友鄰居,中午前送出。最后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點兒,取“年年有余”的兆頭。
而在廈門,古時有“初八(臘八)裁新衣,初十買干果”的說法。有的廈門市民至今仍會在臘八這天為孩子買過年的新衣服。而像干果、香菇、木耳等年貨,也要開始置辦。如今廈門不少市民,也會在這天制作臘八蒜。挑選個大、顆粒飽滿的大蒜,削根洗凈晾干,放進醋里浸泡,加入少許白糖提升口感,腌漬一周左右,便能收獲通體碧綠的臘八蒜。
如今的臘八還衍生出了臘八茶、臘八飯等食物。有些少數(shù)民族,會用茉莉花、菊花、綠茶、紅棗、枸杞、桂圓肉、葡萄干、冰糖等,泡出一壺這個季節(jié)適合的“臘八茶”。
而在永安,有人把八寶飯改良成臘八飯,分為咸甜兩種。糯米、紅棗、蓮子、枸杞、薏仁、小紅豆、綠豆和蜜棗、黑米、核桃、杏仁、玉米、燕麥等蒸熟,甜味的是拌上豬油和白糖,咸味的是放油鍋加鹽和醬油翻炒,便是可口的臘八飯了。
冷知識
農(nóng)歷十二月為啥叫臘月?
其實,如果追溯到源頭,臘八節(jié)原本不是現(xiàn)在的模樣。
農(nóng)歷十二月,民間俗稱“臘月”。民俗專家表示,十二月為一年的最后一個月份,俗稱為歲尾,有臘冬、臘月、冰月等30多種稱呼。其中,人們最熟悉和熟知的當屬“臘月”。
之所以叫“臘月”,是因為“臘”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說,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戌日”,南北朝時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獵殺禽獸舉行大祭活動,祈福求壽,避災迎祥。這種祭奠儀式稱為“獵祭”。
因“臘”與“獵”通假,“獵祭”遂寫成了“臘祭”,因而年終的十二月被叫做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