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在父親、志愿者陪伴下,俞治華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
福州新聞網(wǎng)12月1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通訊員 薛昀 文/攝)一邊是爺爺突然去世,需要送老人最后一程;一邊是受捐者已進無菌倉,無法改變時間。該如何選擇?
龍巖小伙俞治華作出了他的選擇——經(jīng)歷4天的動員劑注射后,昨日在父親陪伴下,在福建省腫瘤醫(yī)院進行了造血干細胞捐獻,成為我省第246例捐獻者。
父母極力反對 用半個月說服
從大學起,俞治華就有獻血的習慣。
2013年1月獻血時,工作人員向他宣傳造血干細胞相關知識,鼓勵他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想著能有機會救人,俞治華爽快地留下了血樣。
2018年9月30日,他接到省紅十字會的通知。得知救人一命的機會出現(xiàn)了,他又激動又緊張。
不出所料,他的父母極力反對這事。“父親甚至發(fā)動親戚朋友來勸我放棄。”俞治華說,“父母反對的原因主要是對捐獻造血干細胞不了解,認為是捐骨髓,會對身體造成較大傷害。尤其是考慮到我還沒結婚還沒有小孩,擔心對我的未來造成不良影響。”
為此,俞治華先說服哥哥,再讓哥哥配合一起做父母親的思想工作。之后,他咨詢了所有學醫(yī)的朋友,將聊天記錄以及相關醫(yī)學論文截圖給父母親看,還請一些捐獻者現(xiàn)身說法。
俞治華告訴父母,捐獻前要進行體檢,捐獻半年后紅十字會還會安排全身檢查。如果真的有害健康,兩次體檢數(shù)據(jù)一對比就會反映出來。沒聽說過之前的捐獻者有反映這樣的問題。“我相信紅十字會不會犧牲一個正常人的健康去拯救一個未來不確定的患者。”
經(jīng)過半個月的思想工作,俞治華不僅“勸降”了父母請來的“救兵”,還請他們幫著說服父母。俞治華父母的思想也在不斷轉(zhuǎn)變,從極力反對到有些無奈,從開始理解到最終全力支持。
家里突發(fā)變故 捐獻決心未變
就在捐獻日期臨近的12月初,俞治華母親住院了,7日俞治華的爺爺又忽然去世,家里的變故讓俞治華非常難過,但他捐獻的決心依舊未變。
“家人也問過我是否可以推遲去福州,我回答受捐者已進入無菌倉,無法改變時間了,當然這就意味著我無法為爺爺送終,這也成了我的一大遺憾。但想到這樣能挽救他人生命,也值得了。”俞治華說。
到目前為止,全球范圍內(nèi),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白血病、重度再生障礙性貧血和重度地中海貧血等惡性頑疾的最有效治療措施。捐獻造血干細胞對自身不會造成傷害,同時有機會挽救一個生命,有機會讓一個家庭重返幸福。
“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是一個值得被社會所提倡的行為。”俞治華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