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槐鎮(zhèn)竹田村主動融入打造“濱海后花園”的發(fā)展布局,以福州市東繞城高速公路、營濱路規(guī)劃為契機,充分發(fā)揮“原生態(tài)、真山水,純文化”的人文生態(tài)資源,保住青山綠水,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近年來,該村在鎮(zhèn)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專門成立了由村主干、老人會主要成員和鄉(xiāng)賢、企業(yè)家代表組成的村建工作領導小組,自籌資金300多萬元,有效地促進了環(huán)境整治、村建規(guī)劃等公益事業(yè)的開展。
臘溪映照疊翠巖
竹田村自然風光之美,是留在許多長樂人心中的美好印象,現經過整治提升后,該村景觀更是賞心悅目。
從感恩村去往竹田村,不用再走穿過一個個村莊的老路,可從洋井路(感恩村往三溪村方向,過橋右轉)直達,方便快捷,直通該村跨過臘溪的筑林橋。站在橋頭溪畔亭左顧右盼,經過清淤疏浚、兩岸砌坡的臘溪上游水質清澈、水流舒緩,一排排建筑精美的別墅沿溪排開。
溪畔,拓寬后的650米長的車道通達知名景區(qū)疊翠巖(又名“竹田巖”),西竺橋、甘泉亭、觀月亭、滴水亭、迎風亭等,一橋一亭一風景。嵐山健身公園、嵐乾小區(qū)公園更是錦上添花。臘溪下游千米長的河道也已完成清淤工作。
讓每一個感恩村民自豪的疊翠巖景區(qū)雖近村莊,卻獨享幽深境地。山上樹木蔥蘢,層巖疊翠,巖洞幽深相連,逶迤曲折,巖間泉水叮咚,潭水清澈,常年不涸;西興古寺依山傍崖,與千年古榕紅綠相間,相映成趣。疊翠巖下,從300米高的龍臂彎山上引下的優(yōu)質山泉水,每天引得從遠近鄉(xiāng)村來取水者無數,聚集人氣。更讓他們津津樂道的是進村主干道的硬化,和疊翠巖下的營濱路即將全線貫通。交通改善,可是人人喜聞樂見的一件大事。
長期跟著兒子住在福州的村民陳荺回家鄉(xiāng)省親,順便要把兒孫的戶口搬回竹田老家。“以前一發(fā)大水,水要漫進家里一人高,現在再也不會了。”她說,“我嫁到竹田54年了,以前晚上出門黑乎乎的,現在亮堂堂的,吃完晚飯出門散步,走在水泥路上,吹著山風,聽著流水聲,舒服得很,這么美的家鄉(xiāng),我要回來長住。”
行相橋“箭”射三臺石
竹田村的美絕不只限于疊翠巖,厚重的人文景觀可是該村一大亮點。該村在改善自然環(huán)境的同時,注重挖掘人文內涵。
村支書林錦壽,這位福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帶著記者走過了依然保存完好的500年古石橋——行相橋,指著根據80幾歲高齡的村民林發(fā)官的早年拓印,按原樣新修復的石碑,講述關于林廷選、行相橋與三臺石的傳說。
據記載,林廷選(幼名文銓,字舜舉,號竹田),明成化辛丑十七年(1481年)32歲時考中進士,先后任浙江道御史、南京工部尚書等職,明正德七年(1512年),奉旨回鄉(xiāng)修堤造橋造福鄉(xiāng)里。臘溪兩岸原為沙堤,難抵洪水侵蝕,林廷選率眾修筑了石堤,又在溪流成弧形的流段上架射了寬大的石橋。
明正德八年,時任長樂縣知事梁辀在橋頭立碑,為“行相橋”,上刻“南京工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林廷選為”,以彰其功德。
在橋正對的方向,竹田村南的嵐乾山麓上有三塊各高六、七丈的大石,稱“三臺石”,成品字形鼎踞巨巖之上,極其雄偉壯觀。有傳說村有此三石,本可出三位尚書,而林廷選在弧形的溪段上架橋,使之形成弓箭直射“三臺石”,因此,之后就再沒出尚書了。但也有另一版本,說行相橋“箭”射三臺石,應該是“必取前三”之意,這是林廷選對后人的美好祝愿。傳說頗具玩味。
林彌鉅故居重煥光輝
到竹田村,必看林彌鉅故居。
林彌鉅(1879-1950年),竹田村人。因家貧,其年幼失學,19歲到馬尾海軍煤站挑煤謀生,23歲到福州一家鋸木廠做工,為老板所賞識。老板去世后,他幫助老板家人管理工廠,積累了經驗與財富。時適馬尾造船廠有一批舊艦艇廢鐵拍賣,他中標買下,獲利頗豐。此后,他開設鋸木廠、火柴廠等,鼎力支持抗戰(zhàn)。其一生熱心桑梓公益事業(yè),特別熱心教育事業(yè),獲贊“福州慈善第一家”。
林彌鉅故居,即村民口中的“老板厝”,該大厝的修繕,讓他們感到驕傲。這座曾被用作國家糧庫、竹田村委會辦公樓、竹田村醫(yī)療站的房子,經林亨章等企業(yè)家捐資修復,改造成了農民書畫室、閱覽室,作為文化場所,重新煥發(fā)光輝,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墻上依然保留著的多副毛主席語錄,彰顯著該厝在特殊時期所擔負著的特殊使命。
室外,經過硬化的寬大的廣場上,健身器材讓放學的孩子樂不思歸,一到晚上,這里還是村民們的舞蹈樂園。音樂、笑聲,和著舞蹈,編織著“濱海后花園”美麗鄉(xiāng)村快樂夢。
(吳航鄉(xiāng)情報記者柯多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