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鶴上鎮(zhèn)仙街村村民陳孔龍,8年前把一片約30畝的荒廢地開發(fā)成家庭果場。如今這里果林長勢茂盛,火龍果喜獲豐收,可望采收20多噸,成為人人稱道的“聚寶盆”。8月1日中午,記者走訪了這家已經(jīng)小有名氣的家庭果場。
記者驅(qū)車沿著仙街青年路行駛,大約5分鐘到達鶴上下橋,呈現(xiàn)眼前便是一片綠意盎然的火龍果林,成熟的火龍果像一盞盞小燈籠掛滿枝頭,煞是好看。
此刻,陳孔龍和妻子陳美仙手里各提一只塑料桶,用剪刀把一顆顆紅紅的火龍果摘下,放進桶里。桶裝滿了,他轉(zhuǎn)身就近倒在田埂上的大竹筐里。陳孔龍就在田邊和記者聊起辦果園的經(jīng)歷。
陳孔龍今年49歲,是地道勤勞憨厚的農(nóng)民。8年前,機磚廠停辦拆毀,留下一塊全是碎石、雜物的廢棄地。當村部發(fā)出租賃招標公告后,早有心思辦果場的陳孔龍毅然以最高租賃費,租下這塊硬地皮。
萬事開頭難。陳孔龍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資金。單靠一直種田積累起來的萬余元資金,無法開墾這片硬地皮。陳孔龍一度想打退堂鼓。親戚朋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動無息借錢給他,鼓勵他干下去。陳孔龍有了資金信心倍增,雇來一部掘土機連干10多天,把30畝地開墾成了果園。第二年春天,他終于如愿以償種下四千多棵火龍果苗。
火龍果最怕霜凍,陳孔龍每年冬季買來了千余擔稻草,蓋在苗木上確保安全過冬。為了要改造極為貧瘠的土壤,他連手搭蓋一間牛舍,養(yǎng)了十幾頭牛,把所有的牛糞全堆在田畦,長年使用有機肥料,增強了土壤肥力,火龍果長勢越來越旺。工夫不負有心人,第三年的夏季,陳孔龍終于迎來第一次火龍果大豐收,共采收十幾噸。不僅還清了借款,還添置了必備的工具如小車之類,一家人欣喜萬分。
陳孔龍的兒子在美國務(wù)工,女兒在小學讀書,果園管理全靠他和妻子,采摘大忙時,還叫小姨來幫忙。記者問:“你這樣累嗎?”“不累,我們還年輕,況且果園已上軌道,還忙得過來!”
大約過了三個小時,記者看到田埂上大竹筐裝著滿滿的火龍果。陳孔龍說:“每天下午采十幾擔,第二天早上,由妻子和小妹各開一部電動車到周邊農(nóng)貿(mào)市場零售,本地的火龍果口味好,非常暢銷。自己種自己賣,會多賺點錢。”
陳孔龍說著,把一筐筐火龍果抬上兩輛電動車,然后開到果園臨時小房邊,準備明早開去銷售。
“火龍果大約10天摘一次,每次可收50擔,今年按8次計算,可收鮮果20多噸。再加上自產(chǎn)自銷,賺它20多萬沒問題,這塊地真成了聚寶盆。”陳孔龍擦了擦汗說,眼睛笑瞇了一條線。
(吳航鄉(xiāng)情報記者 王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