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亚洲精品在线|金瓶梅女主角|55av在线观看|麻豆影视文化传媒软件|欧美午夜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91国产精品麻豆视频|亚洲av色综合|91制片厂李琼下载|9277仙踪林果冻传媒|国产91色在线,免费,精品久久久香蕉免费精品视频,全网吃瓜在线,i社3d漫画酒店猎杀小萝莉2

電腦版
您的位置: 長樂新聞網(wǎng) >> 聚焦長樂 >> 正文

蕉嶺:筆架山麓三邑要沖

http://www.duobangwang.com  2015-12-23 10:07:46   來源:吳航鄉(xiāng)情  【字號

  老墻上每一塊石頭似乎都在訴說光陰的故事

 洪崗寺,飛檐翹角,體態(tài)堂皇

 蕉嶺烈士紀念亭

  “三山卓筆謄真誥,雙澗分流走迅霆”,這是清朝詩人賀世駿描寫羅聯(lián)鄉(xiāng)秀美風光的一首詩。詩中所說的“三山”,因形如古人書案上的筆架,而被當?shù)厝藛緸椤肮P架山”。

  筆架山下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村落,“蕉嶺”就是其中之一。蕉嶺是吳村所轄的一個自然村,位于長樂、閩候、福清交界處。沿著小巷進村,不少青磚、石塊、木頭建筑分布其中,有些仍有人居住。

  “老家好,習慣了。”年過八旬的阿婆倚著木門輕聲說。

  驀然間,一種時光流轉的不舍眷戀,一種歲月滄桑的文化積淀,一種洞穿繁華回歸故土的質樸燦爛,油然而生。

  一個村名,蘊含千年光陰

  《長樂羅聯(lián)鄉(xiāng)志》載,公元280年晉咸寧六年,武帝滅吳,統(tǒng)一三國,改元太康,析揚州部建安郡為建安、晉安二郡。太康三年(282年),晉安郡太守嚴高至此,見山嶺遍生蕉草(生麻,解放前蕉嶺還種植苧麻),因名其地曰“蕉嶺”。

  舊時代,村民的衣物、蚊帳多由自家織造,蕉草就是最重要的原料。當時的人們先用纖維緝麻,紡成紗,再織成蕉布。少女也自幼就學會了這項手藝,供給家用或出賣。

  也許正是看中了這里的豐饒物產和便捷交通,不少族姓開始定居于此。“從前蕉嶺相當熱鬧,很多商人、趕考的都要從這里經(jīng)過,翻過石湖嶺,就能到外面。”吳村村主任陳春生說,“看這幾塊石板,就是古時候的人走多了,才這么光滑。”

  據(jù)介紹,明、清時期,蕉嶺有百余戶人家,村中分高頂街、中街、下底街三段街道,下底街東面為打鐵巷,再東有瓦窯地和幾處碗窯,還有柴房店(建筑業(yè)),釀酒、線面等手工業(yè),鹽倉、客棧等店鋪眾多,商貿興隆。

  如此的繁盛也引來了匪寇的覬覦,蕉嶺不時受到騷擾,故族姓變遷較大,曾住過魯、李、劉、陳、林、黃、鄭等,其中魯氏始于五代,有個叫魯文簡的官至縣令。

  “因為遷進遷出得頻繁,再加上沒有族譜,只由老一輩口述傳下來,所以脈絡不是很明晰。聽說現(xiàn)在的劉、黃姓氏來得比較久了,其他的大都是清末和民國時從各地遷來。”陳春生說,“村里常住人口只有200人左右,年輕人大都外出,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在家。”

  百年古剎,五社十三村共奉

  在羅聯(lián)西北入境處,遠遠地便望見規(guī)模宏大的洪崗寺,飛檐翹角,體態(tài)堂皇。背靠群山,樹木蔥蘢,將自然融入到一種莊嚴的氣氛中。

  據(jù)看守寺院的老人介紹,這座寺建于明成化、弘治間(1465-1505年),是羅聯(lián)北部五社十三村(即①蕉嶺、吳莊②三山、下廖、下蔡、杭下③馬厝、下莊④洋中、埔上、上張、下張⑤頂頭)共同供奉的場所,現(xiàn)在又加了大坪、東林兩個村。

  《長樂羅聯(lián)鄉(xiāng)志》載,寺奉張、鐘、劉、史、趙五位靈公,為里人劉洪崗創(chuàng)建,與玉田瑞云庵、八社福星庵、瑯琊永興寺、前塘羅排庵同時,都為帝爺廟,下屬高、柳兩神。初為小神壇屢經(jīng)擴建。公社化時毀。1981年重建。2000年擴建,原廟重新改造增高,石柱、金字柱聯(lián)、雕梁、畫棟煥然一新,右為館舍。2001年寺左新建觀音閣,初具規(guī)模,以后逐漸建成觀光景點供鄉(xiāng)人游憩。

  “每月初一、十五,周邊的村民都會來上香拜神,多的時候有百來人。”陳春生說,“年年正月我們村都會游神,祈求風調雨順。”

  值得一提的是,蕉嶺村用于游神的花亭也歷史悠久,為清朝同治年間制。工藝精巧,古色古香,雕刻有八仙、鳥獸等物,高約2.5米,木料歷經(jīng)百年而不腐。

  光滑的青石驛道、古樸的深宅大院、莊嚴肅穆的洪崗寺……蕉嶺,處處都滲透著歷史故事和時代變遷,等待有心人靜靜聆聽。

  蕉嶺烈士紀念亭

  《長樂羅聯(lián)鄉(xiāng)志》有載,羅聯(lián)地處玉田、龍卷墓(閩中游擊隊補給基地)、南陽村(省委駐點)和福清七社(革命老區(qū))三角地帶中間,解放前革命地下活動頻繁。

  蕉嶺村公路旁所立的蕉嶺烈士紀念亭就源于那段紅色歷史。

  1947年,閩中游擊隊陳振先、陳亨光、陳清悌三人因叛徒出賣先后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同年10月,在蕉嶺英勇就義。1988年7月1日建亭紀念。

  紀念亭北負牛桶山,面對筆架山。亭中矗立三烈士紀念碑,正面刻“陳振先、陳亨光、陳清悌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烈士傳略,亭柱鐫原省委領導程序題聯(lián):“血染蕉嶺山川碧,功垂龍江日月新”。如今,已成為我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保甲局只剩下殘缺的南北兩拱門

  數(shù)百年來,老榕樹蔭蔽著這座小村莊

  村里留存的部分青石板古驛道

  三邑要沖,曾設有保甲局

  數(shù)不清年頭的大榕樹下,向前延伸著一段水泥與石板交錯的小道。雨后的空氣中彌漫著青苔的草香味,仿佛能把過往行人迷惑地帶進歷史里。數(shù)百年前,袞袞諸公穩(wěn)坐大轎,前有鳴鑼開道,閑雜人等統(tǒng)統(tǒng)避讓,威風八面。更多的時候,或從容不迫、或行色匆匆的旅人、商販在這條要道南來北往,伴隨著年邁騾馬沉重的呼吸。

  聽老人說,這條路是古驛道的一部分,周邊百姓往福清、莆田、漳州、泉州等地都得從此經(jīng)過。石板路兩米見寬,傳為明宰相葉向高鋪設。

  《長樂市志(1994-2004)》中寫道:出縣驛道起于縣城南山,至石湖嶺14公里入福清,寬2米。經(jīng)上湖、閘兜、后山、岱邊、珠湖、佑林、坑田、東渡、玉田、觀音亭、蕉嶺、三山、東林等村,先后翻越上湖嶺、蕉嶺、石湖嶺山隘。北連進省道路,南通福清和閩南諸縣,東與北山、江田、松下線驛道相接,人貨進出省城,甚為頻繁。

  蕉嶺雖然不是大村,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長樂、閩侯、福清三縣的交通要道。元、明及清前期曾設有“塘汛”(駐軍),嶺上筑有烽火臺。清咸豐、同治年間,塘汛被撤除,治安失去保障,鄉(xiāng)民受豪強欺凌、勒索、掠奪,殷實人家相繼遷離。商店、客棧也所剩無幾,過往商旅經(jīng)常會遭到搶虜,民不聊生。

  在流痞殃民的形勢下,蕉嶺保甲局順勢而生。《長樂羅聯(lián)鄉(xiāng)志》記載,光緒二十三年(1897),東渡鄉(xiāng)紳陳韻珂聯(lián)名三縣士紳,呈請省憲在蕉嶺設保甲局,管理三縣邊境政務。局規(guī)格好比是縣署,委員資格相當于知縣。

  “那時候保甲局規(guī)模很大。據(jù)史料記載南北寬有250米,東西深500米。前后六扇五間排三進。”陳春生比劃著,“咯,長了很多雜草的這塊,還有建了一排民房的這塊,古時候都是保甲局。”

  保甲局成立后,禁令森嚴、巡查頻繁,沒多久,盜賊便基本逃走了,蕉嶺又恢復安寧。辛亥革命以后出現(xiàn)真空現(xiàn)象,到李厚基主閩改為警察所。約于1935年王伯秋兼長樂縣長時裁撤。

  “聽老一輩說,那時候有冤屈的人都沿著保甲局前面的這條石板路,一步步跪過去,再爬上一級級的臺階,然后去里面告狀。”陳春生介紹道,“那時候的保甲局很權威,是為民伸張正義的場所,保障了一方的穩(wěn)定。”

  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變遷,保甲局或因人為破壞或遭風雨侵蝕陸續(xù)倒塌,如今只剩下殘缺的南北兩拱門,仿佛可以透過光陰回望往昔的森嚴與莊重。

  (吳航鄉(xiāng)情報記者    高晶晶)

相關新聞